程丹阳

  近期,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异军突起,强势出圈。以ReelShort为例,作为中国企业“中文在线”旗下的短剧软件,在欧美的IOS App Store(苹果应用软件商店)上一度登上娱乐类APP排行榜第一位。在该平台上,每集一两分钟,剧情曲折、反转不断的网络微短剧深受追捧,题材包括家庭婚恋、职场百态,以及西方流行的狼人、吸血鬼传说等。但在“鲜花着锦”的盛态背后,一部分微短剧也存在剧情浮夸、制作粗糙等问题。这种口碑与市场“倒挂”的现象,折射出微短剧产业强势发展的同时面临选择和激烈竞争的困境。风物长宜放眼量,短剧发展不应短视,文化“出海”更要“出彩”,当下的微短剧“出海热”亟须“冷”思考。

  从目前流行题材来看,相当多的微短剧,其创作原则是以用户“爽点”为出发点,以满足观众情绪为目的。俊男美女是标准配备,总裁老板是惯用人设,逆袭复仇是通用套路,通常以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等惯见的恋爱故事范式,满足观众的情感幻想,调动内心的代入情绪。从结构上看,微短剧时长短,节奏快,内容紧凑,信息“直给”。其内容逻辑和叙事语言迎合了竖屏时代碎片化传播方式,成为调节视听消费者闲暇时间的“电子榨菜”。以“爽”为导向,成为许多爆款剧的流量密码。

  针对观众需求进行创作,这本无可厚非。事实上,微短剧作为一种大众属性极为鲜明的类型化创作,直面当代人释放日常压力的精神需求,是情绪经济学的重要文化产物。然而,微短剧一味追求爽感,也容易导致题材同质化、情节套路化、内容低俗化等现象的出现。这不仅不利于微短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,也容易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。尤其在文化“出海”的时代语境下,微短剧还承担着文化产业“走出去”的使命和期待。当然,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范式,微短剧不能简单照搬纯文艺的创作观念,当务之急是要跳出爽剧的固定模式向上升级,从思想和审美上着手,丰富情感的多层次和多元化,增加作品的精神力度和思想深度。

  从产业布局上看,微短剧的扬帆出海,并非是昙花一现的风口起飞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业界传奇,而是相关行业厚积薄发的结果。根据《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》显示,近半年内,我国超10亿短视频用户中有一半以上看过三分钟以内的微短剧、微综艺。目前,中国微短剧仍在迅捷发展,据统计,仅2023年上半年国内微短剧上新481部,已超过2022年全年上新总和。经由国内市场的竞争淬炼,微短剧行业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,向海外输出的不仅是一系列微短剧成品,更包含着运营机制和产业生态。微短剧正在实现包括创作、品牌、资本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的生态“出海”。

  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平台布局海外,“内销转出口”的竞争也更加激烈。一方面,“出海”关键在于适应海外市场需求,微短剧平台要努力避免“水土不服”。目前,不少微短剧平台直接采购海外小说IP,使用当地拍摄团队,打造本土化流水线制作短剧。这种商业模式,在推动短剧共创全球IP的同时,也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内容安全、预算把控、运营理念等问题,都可能成为决定企业“出海”成败的“生死线”。微短剧平台需要提前做好功课,主动对照海外相关规则,调整企业的思路行为。另一方面,面对微短剧一拥而上的现状,各平台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。微短剧拍摄门槛低,剧本同质化严重,资本无序化扩张,这些因素都导致行业的海外竞争越来越激烈。要实现差异化制胜,就要做到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。在微短剧品类上实现细分升级,打造更多细分化、多元化、精品化的微短剧作品;在平台管理上做到优化服务,根据各国不同情况,打造本土化付费看剧体系,加强翻译质量控制,优化海外媒体互动宣传。

  今天,微短剧“出海”,正在一步步实现从内容到产业,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的产能跃升。未来,微短剧有潜力和实力成为中国文化“出海”的重要载体,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。万事俱备,我们更应沉下心、稳步走,将微短剧“出海”向纵深推进,让小而美、微而精的优秀作品被更多人看见。

  (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)